【迎校庆】“学校的变化天翻地覆!”——校友谈回校感受(文图)

文章类型:宣传动态 来源:梧州学院党委宣传部 发布时间:2016-12-14 点击次数:

12月,感受不到丝毫冬意。梧州学院迎来了升本10周年暨办学111周年、举办高等教育31周年校庆。众多校友重返校园,他们不仅带来了对母校的殷殷祝福,也向在校学子娓娓道来关于母校的发展变化、大学经历以及重返母校的感受。
难忘校园生活

“天翻地覆!”“变化巨大!”学校校友、原梧州师范学校1959级中师专22班的曾盛辉惊叹道。
曾盛辉回想过去的校园生活,艰苦的条件还历历在目:学校的面积很小,建筑楼都是瓦房;食堂的屋顶是用枫树皮遮盖,里面没有凳子;学校里面也没有小卖部;教室里面的黑板是木制的;只有一个阅览室供学生看书;活动的场所也就一个体育场。
“母校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老师治学严谨、教学认真负责。”曾盛辉回忆,在上音乐课的时候,老师要求非常严格,每个音符都要求准确到位,一旦出现一点偏差,老师都会指出来,并要求他们反复练习,直到准确无误。
重返母校,曾盛辉倍感温暖。当他到达梧州南站时,学弟学妹们就迎上去问候他,一直陪同他到学校完成签到工作。来到学校后,他发现整个校园布置得有条有理,营造了“家”的氛围,学生的精神风貌也很好,他们非常热情地接待每一个校友。
曾盛辉勉励在校的学生要做一个“杂家”,除了看本专业的书外,其他方面的书籍也要涉猎,做到博学多才;要明确自己的大学目标,遇到困难时要意志坚定,踏踏实实地实现目标;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,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学生。

校友曾盛辉


难忘珠山情结
“我们那时是在珠山公园山上上课,我经常‘护送’班上的女同学下山,记忆很深。”赵克刚说到,他就是学校校友、原广西大学梧州分校1985级对外贸易班的学生。
对于当时的学习环境,他说,整个学校只有一栋教学楼,并且每层都有不同的功能:一楼供学生住宿,男女同层住;二楼是图书馆,供学生自习;三楼是学生上课的场所。“每当到了吃饭时间,由于学校没有食堂,我们往往会去青少年文化宫职工食堂‘蹭饭’。”他说道。
虽然学习条件艰苦,但是赵克刚倍感开心。1985年梧州分校刚刚成立,他为自己成为第一批入学的学生感到幸运。当时,对外贸易专业只有一个班,大家互相帮助,互相关心,结下了深厚的友谊。
“看到母校不断发展壮大,我感到骄傲和自豪。”赵克刚说道。重返母校,他发现学生领会知识和实践的能力相比他们来说,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。他希望在校的大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的环境,在获取知识的同时,彼此结下深厚的友谊。

赵克刚(第二排左三)

难忘学习时光
廖志毅校友是学校1998级艺术系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,曾获得我校第一届“零点起飞”服装毕业设计作品展演最佳创意奖,他还担任过艺术系团总支书记。毕业后,他继续投身艺术事业,现在梧州市群众艺术馆工作,曾参与广西区第13届运动会开幕式的筹备工作。
谈起读书时学校的环境,他说,整个校园都找不到几棵树和几根草;那时就在五层高的行政楼上课,教室里面摆着八张一米二长、一米宽的课桌;每个专业的公共课和专业课都固定在一间教室上课,每当上专业课时,大家都会迅速把专业课的书放到抽屉里面,拿出画图纸以及剪裁工具进行上课。
“那时我们就在一间两百平方米的礼堂里面进行裁缝,而不像现在有几个专门的裁缝室。”廖志毅回忆道。据他介绍,礼堂里面有二十来台缝纫机,作为专业实践基地;中央有一个小型舞台,承担着举办学校大型晚会的功能。
谈到重返母校的感受,廖志毅对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深感兴奋,他希望在校读书的学弟学妹们能够珍惜现有的学习环境,努力学习,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。

校友廖志毅

[文:校园网记者 万柳良/编辑:梁媛媛 图:李红、万柳良]

上一条:【迎校庆】校园面积再扩三分之一——学校举行北片区建设项目开工仪式 下一条:信电学院召开校运会运动员动员大会

关闭

版权所有  梧州学院党委宣传部

联系电话:0774-5823936 E-mail:wzxyxcb@163.com

后台登录